教育部、中华全国总工会近日印发《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——“求学圆梦行动”实施方案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。根据计划,我国将从今年起到2020年,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中,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,使他们能得到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,通过学习免费开放课程提升自身素质与从业能力。(据3月24日新华社报道)

  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提出的“大国技师”概念,到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中强调的“大国工匠”精神,“人才”成为近年经常被提及的热词。

  相比之前中央印发的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》中提到的“健全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”,《通知》将人才培养的对象具体到“农民工”这一特殊群体。

  农民工在劳动者群体中占比之大,通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一目了然。2015年,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共4.04亿人,其中农民工总量为2.77亿人,比上年增长1.3%。

  另一方面,农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却偏低。截至2014年,高中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23.8%,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仅占7.3%,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.8%。虽然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逐年提升,但总体比例仍相对较低。

  面对如此现状,工会一直在提升农民工素质方面积极探索,比如:选送劳模上大学、搭建农民工在线学习平台等。但大船难转舵,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庞大群体而言,这些举措所能惠及的只是少数。相对于有较高知名度的劳模,普通工人很难有机会被选送进入高等院校进修。迫于高昂的教育经费,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难以得到系统化培训和教育的机会。受自身文化、技能制约,低学历与低技能的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获取稳定、高收入的工作,也很难真正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。

  “资金”问题无疑是破解农民工学历能力双提升的桎梏。可是,光靠资金没有方法也会事倍功半。此次《通知》的亮点就是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。

  由于农民工群体多而杂,单一化教学模式早已无法顾及到他们良莠不齐的水平。对教学层次进行重新划定,是终结传统“一锅端”教学模式的第一步。按地区、专业、程度等方面的细分,让每一位农民工培训都享有“私人定制”,在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得到的能力提升更具针对性,其效果更明显。

  “大国技工”不仅要具有过硬的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,还要跟上信息化脚步。以往继续教育“学习、考试、领证”三步走的固有形式,使很多工人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被时代甩在身后,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差,所学知识与实操无法接轨。而本次《通知》中提到的“开放优质网络资源,助推终身学习”搭上了“互联网+”的快车,让农民工继续教育告别“一锤子买卖”。与互联网接轨,信息随时更新随时可学。农民工在基础培训后,仍能根据自身需求充电,实现终身学习已不再是空谈。

  若要细读,《通知》中的创新点还有很多。这些亮点体现出的不仅是“圆梦行动”的与时俱进,更是工会扎根基层从农民工角度思考的惠民精神,是工会服务普惠化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。

  学历和技能的提升,是农民工从精神上增加自尊和自信的良方,也是将他们培养成为“大国工匠”的先决条件。好酒要有好杯盛,工会作为助推农民工“圆梦”的先行者和主力军,要将《通知》落到实处。除此之外,还应完善“求学圆梦行动”的选送制度制定与监管等问题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成为“大国技师”成长之路上的“圆梦大使”。